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國高中上課時間應改為上午10點嗎?

 「治標不治本」、「延後上課不代表會早睡」、「以後無法銜接職場」,我很好奇,這些話是不是可以套用在任何想要改革教育現場的議題?(例如:廢除制服是治標不治本,核心是價值觀 )

.
⏰先說明,「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只是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連署之一,因為破萬人連署,所以教育部要研議後回應,不是「已通過」,不要激動。
.
9月9日才發起的連署「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10:00到16:00,避免慢性睡眠剝奪導致學生憂鬱、自傷自殺風險提升」,就算連署的人都是學生,我也覺得沒什麼問題,因為當事人本來就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不過大人的聲音就是比小孩更大聲,大致可分幾類:
🗨️認為小孩沒有自制力,一旦晚起就會這樣那樣,然後失控。
🗨️擔心學習時數減少,老師課趕不完,又是那句「都沒人要當老師了」
🗨️家長也因長工時所苦,不放心把孩子放在家裡。
.
我想反過來談,學生七點半到下午四點,長達八、九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在學校做什麼?
我們都知道某些歐洲國家上課時間較短,但課程設計、學習的廣度與深度,都與台灣有很大差異。(以下是網路查詢的資料)
🔸芬蘭 8:30 ~ 9:00 開始,下午 2:00 ~ 3:00 結束。上課 45 分鐘,休息 15 分鐘,除了分科學習也重視家政、手工藝、音樂、美術的時數。
🔸德國約 8:00 開始,下午 1:00 或 2:00 結束。學生下午可以參加社團、運動、音樂學校,或回家寫作業。
🔸法國 8:00~ 4:30 結束,但下課時間與午休都比台灣長,而且已經是歐洲國家上課時間偏長的國家。
.
我們不能只討論上課時間的長短,還要看到背後差異:
🔹台灣學校其實包含了「托育」功能。把孩子留在學校或送去安親班,都比讓小孩去圖書館寫作業更讓家長安心。
🔹台灣教育模式還在走「時間越長、教得越多越好」,所以很多小孩放學後補習到晚上九點。
我贊成已經不需要爸媽接送的國高中生,例如 9 點,因為早上大腦清晰其實很適合學習新知與記憶,如果有朝一日真的能調整上學時間,校方可以考慮,早上安排選擇性的社團活動、體育項目、讀書會;下午三點後採選修課模式,如專題研究、技能工作坊、體育專項⋯⋯,顧及高工時的家長,也可以逐步改變教育「品質」。
.
很多網友都把晚睡問題連結到網路、電動,但一樣 #剝奪孩子睡眠的補習班 呢?補到九點、十點、沒有通過測驗就不能回家,作為「認真教學」的招牌,根本違背了《兒童權利公約》所保障的「兒童最佳利益」,才要被檢討與規範。
試試看,把「幾點上學」的爭議,轉移到「#給孩子更人性化更有效率的學習日常」,家長、補習班都要進修大腦科學,苦讀的年代過去了,學生在疲勞、睡眠不足的狀態下,學習效率非常低落,睡得少不等於努力,睡得飽才是有效學習的起步。
我知道一定有人還在糾結,「不補習到很晚,孩子也不會早睡」或是「延後上學,孩子玩 3C 玩更晚」,那麼,這樣的孩子無論是七點半還是十點上學,其實在家就是沉迷網路或遊戲吧?那些已經管不了孩子上網時間的家長,難道現在七點半到校,就能和孩子有效溝通了嗎?現實是,上學時間並不會改變孩子在網路、遊戲裡找歸屬感。
至於那些說早起上學是學生本分的大人,我想他們 #已經停止思考本分的合理性,也忘了自己當學生時的感受,只忙著以「不然就在家自學」、「乾脆不要上學」等沒有建設性的發言,讓網路溝通更困難,他們的心態是:「我當年也是這樣苦過來的」,為什麼下一代能「輕鬆一點」;也有害怕「改變」的人,覺得幾十年來都這樣,為什麼不能繼續下去就好?(然後一直說教改失敗)
最討人厭的就是把這一代學生標籤化,「延後上學」明明是個關乎身心健康、學習效率和教育改革的複雜議題,但隨便就說是「學生偷懶」。
.
推動社會進步的不會是那些人,所以如果你正關注這個議題,不要懷疑自己思考的價值。這世界上永遠都有一群人無法被說服,就讓那些無意義的極端言論自然沉澱。
我們要把力氣花在更有品質的對話上。
希望這週有一些班級開始討論:
到底幾點上學比較好?
上學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