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從廁所到更衣間_在幼兒園日常讓孩子學習身體隱私

日前進行了三小時幼兒園教師性平進修課程,是一直非常支持性平的園所,每年九月固定帶著新老師、職員來性平不小室上課(超感動),課程尾聲,老師詢問,在男生廁所,孩子經常褲子一脫就掉到腳踝,尿完後還沒穿好褲子就急忙轉身,不僅造成地板濕滑(還在沒尿完⋯⋯)、褲子髒污,孩子也被「看光光」。

其實,上廁所一直是孩子入學後最難適應的一件事。在家裡,廁所就是自己的小空間,但是在學校,上廁所不是「一個人的事」,幼兒園是全班帶隊一起去,同學就在身後等、團體行動的節奏,都形成一種催促感,讓孩子感到緊張。
🎈我建議老師,先創造「從容感」:
1️⃣減少時間壓力:依據廁所的設備數量,安排孩子分批進入。例如,五個小便斗就一次讓五位孩子進去。降低「後面還有人在排隊」的心理壓力。
2️⃣先讓最急著上廁所的五位孩子進入,再依序補上,讓小孩練習「感覺」自己想不想尿尿。(如果超過五個,就要改變用詞,「完全不能等」、「可以等一下下」)
3️⃣建立「穿好再轉身」的儀式:要求孩子尿完後,默唱生日快樂歌,唱很快也要 5~6 秒,四段歌詞剛好可以穿內褲、穿外褲、拉好衣服,再轉身洗手。
這個「慢下來上廁所」的練習,要同時告訴小孩,你有權利好好上廁所,不必慌慌張張;其他同學也有權利,不看到別人的身體,安安心心。
📢提醒:不小盟正在倡議男廁小便斗也要有門喔!照片就是我在講課時,請老師思考這個問題,並畫下理想中的小便斗側間,歡迎一起填問卷: https://lihi3.me/r0Wy4
//
另一個常見的難題,是老師如何在空間有限的教室裡,為孩子更換衣物,兼顧孩子的隱私?
這題我會!女兒以前就跟我分享過,幼兒園老師超厲害,在教室裡隔出了一個有「區隔感」的角落,稱為「換衣服的家」,讓有需要更衣的孩子到角落,學習到「當我需要穿脫衣服時,要在不被隨意觀看的安全空間」。
老師的做法也很簡單,他將教室中原本靠牆擺放的矮書櫃、玩具櫃轉個方向,自然形成一個半開放的角落,貼上一塊花布,巧妙地隔開他人的視線。
這幾年我常去各幼兒園講課,順便參觀教室,也看到有老師打造「移動式屏風」,利用附有輪子的廚房推車或窄層架,簡單地掛上一條大毛巾或棉布,就能變身成符合孩子身高的移動更衣間,不用時就推到旁邊,櫃子還可收納常用物品,堪稱生活智慧王。
//
家長如果知道現在的幼兒園這麼努力,為孩子建立「身體隱私」與「身體界線」一定很感動吧?但是這件是不能只靠學校單方面努力,家中的生活習慣也要同步支持,例如:
🎈為孩子更換衣物時記得掩上房門。家人若要進入正在使用中的浴廁,也要先敲門、等待回應。
🎈在外遊戲弄髒弄濕衣服時,避免在親友面前直接幫孩子更衣,不要貪圖方便但侵害孩子的身體隱私。
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將尊重還給孩子,把他們當成和我們一樣重要的獨立個體對待,你是怎麼生活、更衣、如廁,就把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做好,我不會說這是「保護自己」,我只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因為被充分尊重,而擁有自信、安心長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