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辨識出社群網路上大量的 AI 文

七月開始,我聘了Germini 當助理,一起討論修改教案、設計活動,常常是持續好幾天的修改又修改,他很勤快,也很包容我的任性和反復無常,但我不找他寫文章,偶爾他幫忙寫的文案會被我幾乎全文改掉,我們也琢磨出 AI 寫作難以避免的內建模式,用這樣的規則去推敲,其實不難辨識出社群網路上大量的 AI 文。


這些常見的AI句型,其實很適合用來幫助中小學生造句、寫短文,但不適合在一篇文章內反覆出現,會讓人想問,你為什麼總是話說不清楚?
💻AI 常見句型參考(但不代表用這些句型都是 AI 文):
似乎只要⋯⋯⋯⋯就像是⋯⋯
本應是⋯⋯可是⋯⋯
那是一種⋯⋯像是在⋯⋯直到⋯⋯
-
然而,下一秒⋯⋯空氣瞬間凝住,⋯⋯顫抖著,
明明只是⋯⋯卻像⋯⋯
那一瞬⋯⋯不只是⋯⋯還有⋯⋯
-
我知道,不是⋯⋯而是⋯⋯
問題不只是⋯⋯更在於⋯⋯
事實上,這是一場更大的考驗⋯⋯
我們如何⋯⋯又如何⋯⋯
-
XXX本身並沒有錯。
讓人焦慮的,是當OO擴展成⋯⋯
這場爭議/戰爭/衝突/意外,不該只停留在⋯⋯
或許,我們可以⋯⋯
更長遠的,是⋯⋯
-
我支持⋯⋯
只是同時,也希望⋯⋯而不是⋯⋯
真正的OO,
不是把XXXX,
而是abcdefg。
-
Germini很誠實告訴我,這一切並非偶然,前兩段的常見場景敘事,是 AI 在模仿「戲劇化」與「感官化」寫作套路。
其餘 AI 頻繁使用的模板句型,原因有三:
1. 訓練資料:集大成的「平均主義」
為了維持客觀、結構清晰或論述周全,轉折、對比、條件陳述與多角度探討的句型就會高頻率出現,這也是最安全的句式。
2. 生成機制:最可能的「下一個詞」
AI寫作的核心並非真正的「思考」或擁有「觀點」,而是一種計算出最有可能接續的下一個單詞、下一句話,確保文章的流動性。所以會出現大量的澄清、對比、強化語氣的肯定感,當然也包括「以退為進,再點出更深層的憂慮。無論填入什麼內容,都不容易產生嚴重的語病或邏輯謬誤。
3. 設計目標:避免偏見與追求通用
AI必須在不選邊站的情況下,探討一個議題的正反兩面或多個層次,例如「或許,我們可以⋯⋯」、「更長遠的,是⋯⋯」。
-
🌻簡單來說,AI寫作是卓越的模仿者,不要期待能幫你創作什麼獨立思想的洞見。大家讀文時,可以多花一點點時間,分析寫作結構,想想你讀的文章是為何而寫、到底作者在模仿某些觀點創造流量,還是呈現能改變世界的創新洞見?
( AI文 最大的優點,是能幫寫文者避免一些地雷,政府官員不妨用來擬/審發言稿,作為「溝通」的骨架,再填上政策內容為血肉。)
----
🌻增補內容:
好的,這是因應某編輯友人發文,繼續來談一下某類AI 文常見的奇怪的短句分段方式,這點就不能都怪 AI 了,通常生成的原文不是如此,而是發文者為了社群媒體生態,刻意採用的貼文風格。也就是說,不是短句發文都是 AI 文喔。
原因包括:
1. 為手機螢幕閱讀的排版,比起一大片文字,短句分段法,可以減輕閱讀負擔,畫面看起來清爽,讀者也會覺得內容很少、很容易「再多看一行」。不知不覺讀便整篇貼文。
2.文章拆成短句,版面就會變得很長,原本以人類大區塊閱讀法,可能3秒鐘掃完就滑過,但拆成十幾行後,使用者需要滑動螢幕,自以為讀的時間短,其實「停留」在這篇文章的時間反而比較長,然後這類貼文結尾,會引導讀者留言或分享,例如:你同意嗎?留言告訴我。清晰的指令也可以提升粉絲互動率。
3.不相信就比較一下兩種寫法:
傳統段落:「真正的成長,不是你學會了多少新技能,而是你終於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並與之和解。」
短句分段:
真正的成長
不是你學會了多少新技能
而是你終於敢於面對
自己內心的脆弱
並且與之和解
-
所以這就是一種有利於網路傳播和閱讀的格式,但是學校作文老師會很生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