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如何以正向語言陪伴孩子長大

最近在新書發表會和兒童人權的課程中,我都談到了同樣一件事-- #如何以正向語言陪伴孩子長大。有些聽眾以為我是那種「愛的教育」家庭裡長大,正好相反, 我的父母習慣負面的說話方式,無論是出於鼓勵或打擊我們(不要太自傲?)。而在求學過程中,我也是所謂 伶牙俐齒/尖嘴毒舌 的人。

直到當媽後,某次與20年不見的國中同學聚會,一位同學突然對我說:「你講話怎麼變成這樣,好噁心喔?」(翻譯:你怎麼不酸不嗆了),我才意識到,自己真的改變了,這幾年我讀的書、上的課、花的力氣,終於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好好說話」的人。
而我改變最大的動力,就是我不想用尖酸的語言和孩子說話。

每天與孩子相處的時光是急促而混亂,要保持「正向說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充滿挑戰。關鍵就在懂得「停頓」,不說沒有幫助的話。
哪些話呢?一個很實用的判斷標準是:「這句話,你會對其他成年人說嗎?」 (當然,如果你習慣對所有人都很酸,那就問問自己是否滿意現在的人際關係?)
☘ 當我們不說沒有幫助的話,可以更有意識的去看見他人的難處,更能同理孩子的處境。我們都希望孩子有同理心,但家長不一定有,所以很容易脫口而出:「為什麼你做不到」、「你就是過太爽」、「不喜歡吃就餓肚子」、「能穿就好還計較校服材質」,一切都「等你長大你再自己去弄」。
-
缺乏同理心的家長,無法呵護一個身心都還在發展中的孩子。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犧牲感與不快樂——覺得自己付出最多、最可憐,即使生活上早已能為自己做主,依然感到匱乏。
對孩子失去耐心與同理的家長,往往對自己的生活也不滿意。
請先好好面對現實,問問自己:「如果暫時把『為了孩子』這個理由拿掉,我就能過上截然不同的生活嗎?我就會實現年輕時的夢想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家長只是不自覺的,將生活的不滿與壓力,發洩到了孩子身上。
-
許多家庭的選擇,例如追求明星學區、安排昂貴的才藝班、每年規劃出國旅遊……請家長誠實探問內心:這是孩子的「需求」,還是家長的「想要」?
☘ 猜猜看,一位情緒穩定、說話正向,但家庭每五年才出國玩一次的家長,和每年都帶孩子出國,卻在旅途中不斷抱怨孩子不知足、不惜福的家長。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哪個家庭的孩子來往?
-
剛當媽媽的那幾年,我很討厭「要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小孩」這句話,覺得當媽媽壓力有夠大,可是這麼多年後,我終於理解這句話其實是要說,不快樂的家長,會將負面感受轉嫁到孩子身上,自己的不快樂,是為了成就孩子的快樂而付出的「代價」。
然而,孩子看著一個長期不快樂的家長,內心可能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扭曲想法:
1️⃣「我不配快樂」:爸媽為了我這麼辛苦,我也要讓自己過得很努力、很辛苦,才對得起他們。
2️⃣「我的快樂最重要」:爸媽快不快樂與我無關,我的快樂比他們的感受重要多了。
無論哪一種,他們都不會因為你的負面言語而感到快樂。
-
長大的我們,請認真看待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停在抱怨「為什麼我要過這樣的生活」。
我猜會有人想,就算那些是家長「想要」,也是為了孩子好;孩子經過家長「理性分析」後,也覺得那些壓力與要求真的很重要啊!(甚至還「同意」被體罰)
☘ 那麼,我想多問一句,既然我們能為孩子「理性分析」出這麼多對他好的選擇,為什麼「好好跟孩子說話」這件事,沒有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能夠好好說話的前提,是我們的生活保有「餘裕」,時間的餘裕、情緒的餘裕,能夠「停頓」的餘裕。所以請照顧好自己,保持情緒穩定、學習好好說話,你會發現生活裡的一切,都會一起變好的。
-
📚其實我本來是要介紹在兒童人權課程中使用的繪本《#沒有為什麼:親子溝通翻譯手冊 破解爸媽的外星話》(如圖),但不小心寫得太長太嚴肅⋯⋯這本書是我們家的最愛,幫孩子翻譯以下的父母發言:
「或許吧……我們再看看……」
「等你長大了,想怎麼做都可以!」
「這時候要說什麼呀?」
「沒有為什麼!」
「我們不能什麼都想要。」
爸媽總是自以為聰明的「話中有話」呢!這本書剛出版時,我兒子才六歲,他的感想是,終於有人發現,大人其實什麼都不知道了!
沒錯,大人真的沒有因為年紀大,就比較能好好說出真正想說的話,沒辦法對話的親子,可能會產生誤會,也可能針鋒相對。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