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小孩應該適應罰站和罰寫嗎?

家長社團不時會出現某些討論老師處罰方式的文章,然後家長分成兩派,一派就是經典的「沒有老師了不要當恐龍家長」(應該修正為,沒有人要當「代課老師」),一派覺得不合理的處罰為什麼要接受。

最近兩篇我比在在意的文章分別是:
孩子一位科任老師習慣叫孩子罰站,一節課可能就有十名學生被罰,而且一站就是一整節課,處罰原因什麼都有,例如同學看不懂老師黑板上的字,問了他家小孩,小孩回答後被叫起來罰站。
老師很愛罰寫,不會的數學題目抄題目三五次之類,什麼都可以罰寫,午休被發現沒有睡著也要罰寫。(這篇有一堆正式老師留言反對過度罰寫,反倒是有家長說希望孩子遇到這種罰寫老師)
-
網友的回應照例很經典:紛「小孩講話都會避重就輕」、「除非造成身體傷害,不然不要太介意」、「出社會什麼老闆都有,剛好培養適應能力」。
我困惑的是,為什麼孩子需要去「適應」不合理的處罰?
而且這些回答有著明顯的邏輯謬誤:
1. 成年人也會選擇性地陳述事實,老師難道就吃了誠實棒棒糖?
2. 孩子的身心痛苦不能只以「是否造成身體傷害」來衡量。
3. 混淆了職場的勞雇關係與校園的教育關係。
我猜,這些家長往往也會質疑小孩「什麼都不說」、「為什麼不說」、「把爸媽當仇人」。試想,12、13 歲的你,說了自己的處境,會先被質問「你一定先做了什麼」;說明狀況後,又被說:「為什麼別人可以站,就你不行?」;表達想幫助同學,被反問「為什麼別人不幫,你要幫?」最後再加上這一句:「你要自己去適應。」
我不是叫家長都去興師問罪,是要理解「親師溝通」的責任在自己,不能什麼都以「適應」、「長大」,丟給權力不對等的孩子。
認為孩子要學會向老師反應委屈,忽略了一個現實問題:在校園的權力結構中,12、13 歲的學生怎麼和教學時間長度超越自己年紀的老師,進行對等的溝通?「罰站」這個行為其實已經彰顯了師生間就不是對等的權力關係,學生也會擔心,如果真的去說,會不會被貼上標籤,以後上課更艱難。
家長的協助,不是讓小孩「不受罰」,是為孩子示範:遇到不合理的事,如何運用智慧與勇氣進行溝通與協調,例如:畢竟法規明訂老師可要求學生「站立反省」,但每次不得超過一堂課,每日累計不得超過兩小時。我們就以不讓老師違法為目標來處理。
對孩子,先同理情緒,也試著理解老師處境(班級經營的壓力、課程進度的焦慮,或是個人教學習慣),但 #理解不代表認同
對老師,可以先與其他家長核對事實,再請教老師,「孩子提到因為…被罰站 / 罰寫,想了解能怎麼配合。」一方面支持老師維持班級秩序,另一方面也請老師調整「站立反省 / 罰寫份量」的調整。
還要跟老師確認,如果下一次學生看不懂板書,是寫在紙上請教同學?還是舉手發問?會不會反而打斷上課節奏?家長可能會執著「為什麼這樣就要處罰」,但我們要做的是「怎麼讓老師減少處罰」,因為一直要學生罰站 / 罰寫 的老師,不會比較開心。如果他真的因此快樂,那就讓孩子快樂,轉學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