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教養專家都強調「愈晚給愈好,給了就是走上不歸路⋯⋯」我家相反喔,兩個孩子都是一上小學,就擁有我們汰換的舊手機,客廳桌上有公用平板和我的筆電,從手機、平板到筆電,都連著家裡Wi-Fi。
我和伴侶有個共識,數位世代的孩子,學習使用3C就和學習語文、數學一樣的重要,不過3C比學校科目好玩多了,該怎麼滿足他們的好奇與慾望,卻又不讓他們迷失方向,是比起「給或不給」更複雜的證明題。這6年來,我們家正一起合力破解這道難題。
請放心,這篇文章絕無炫耀之意
,因為我和許多家長有著一模一樣的憤怒:「為什麼孩子一碰 3C,就=聽不到也停不下來?」為此,這幾年我讀了非常多相關書籍,《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AI世代的創意教養》、《失控的焦慮世代》⋯⋯,我很快理解了一項事實:3C產品的吸引力,不同於其他娛樂。

所以家長只靠怒氣、威脅,要孩子控制3C使用時間,是荒謬的要求。我更反對所謂「3C自由派」家長的說法,讓小孩盡情地用就不會偷用、日夜顛倒的用、才能學會怎麼用,孩子還因為狂看youtube英文學得不錯。(嗯,但你並不知道他看了什麼學會了哪些英文)
-
懇請各位家長,先理解 3C 如何影響孩子的大腦
。

-
當遊戲一直過關、或滑到有趣的短影片時,我們總會想「再一下」,因為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我們感到愉悅與滿足;相反的,如果一直打不贏對手或是手機滑來滑去都是煩人的廣告,我們就會心煩地關掉螢幕,因為大腦沒有獲得
。

偏偏,現今大多數的App,都設計得超級好!從社群動態到遊戲寶物,不斷快速、且不可預期地觸發我們的多巴胺分泌。
當大人責怪腦部前額葉皮質仍在發育的兒童,為什麼不能遵守時間限制,乖乖關掉3C?是誤以為他們的「煞車系統」成熟了。其實就算是生理結構成熟的大人,也會因為意志力不足,難以對抗這麼強烈的刺激!
-
而且使用3C後,感覺精神亢奮睡不著,並不是錯覺,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那是調節睡眠的關鍵荷爾蒙。大人也一樣,睡前滑手機導致入睡困難,睡眠不足又會影響隔天的情緒穩定與專注度。
試想,當一個家裡,孩子因沉迷3C而躁動,大人也因狂滑手機而疲憊,整個家庭的睡眠與壓力系統便會失衡。在這樣的氛圍下,家人間的相處自然處處是地雷,也難怪彼此都想躲進那個能立即提供快樂回饋的數位世界。
-
最後,我想提醒,不要忽視媒體暴力的潛在影響。暴力電玩不一定會導致暴力行為,但是,當一個大腦仍在建構迴路的兒童,每天花上幾小時在虛擬世界中演練攻擊、射擊等行為,當他在現實中遭遇強烈的情緒壓力時,大腦會不會快速連結到這個最熟悉的反應模式?
大人也一樣啊!長期浸泡在網路社群裡的酸言酸語,讓我們對現實生活中的言語暴力也逐漸「鈍化」,降低了同理心與敏感度。
-
但是,請各位大人先承認,自己也沉浸在螢幕發出的幽微藍光中,大家對孩子使用3C的擔憂與焦慮,卻沒有完全反映在自身的要求上。我在自己的手機主頁,安裝了螢幕使用時間的提醒,每天結算的數字都很驚人,遠遠超過孩子「一週使用量」。雖然我可以用工作聯絡、回覆信件、拍照等日常事務為理由解釋,但我比誰都知道,我更常拿著手機「耍廢」,損失了和孩子珍貴的互動機會,說不定比起我叫他們放下手機,他們更常對我說這句話呢!
-
既然,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放棄數位生活。我們能做的是更積極的找辦法,讓手機成為「創造的工具」,而非「消耗時間的玩具」。
-




-

這一代螢幕兒童長大後會是什麼模樣,沒人能預測,不過我相信,只要有正確的引導,他們會比我們更懂得如何駕馭新科技。
只要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再毫無考慮地把螢幕塞到孩子手上,請花更多更多的時間與心力,陪著他們,也提醒自己,一起練習如何在虛擬與現實的十字路口,穩穩地踩下煞車,安全地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