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當一家餐廳/咖啡店直接宣布不接待兒童

一家餐廳/咖啡店直接宣布不接待兒童,已經不是少見的事,而且宣告文下方會引來大量厭孩仇父母留言,是效力最好的免費廣告文類型之一。

朋友問生養兩個小孩的我是否介意,我當然很介意。如果今天店家寫的公告是「不接待女性」呢?
今天直接標示某個族群不准進入某地(營業場所),當然是一種貶低的意思(就算是私有財產地)。
我承認每個人都會有想要安靜的時刻,所以帶著小孩走進非常安靜的咖啡店時,我會在推開門的瞬間馬上離開。但有那麼多的咖啡店本身就吵得要死,音樂俗不可耐,店員和熟客聊得超大聲,然後有小孩發出聲音他們就覺得煩。
當然,一個店家想收什麼樣的客人,決定權在店家身上,看劇也有店家故意把帥哥美女帶到櫥窗邊座位,醜女醜男帶到地下室這樣的劇情。店家當~然可以宣布不接待小孩,可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公民責任吧,那個責任是包含建立一個友善眾人的社會,店家的公告應該要寫清楚無法招待兒童的原因,而不是直接否定一個族群的存在,然後放任留言網友越來越失控,強化厭孩文化。
至於公告內容,我建議店家可以寫因為小孩容易很吵、小孩可能會打翻杯子、破壞物品,所以我們不接待,如果成年的客人也很吵,請離開,如果你老到會手抖摔破杯子,或是為了拍照打卡在店內走來走去容易和店員相撞,那麼我們也不接待喔。
但你覺得一家店會這樣寫嗎?不會喔,因為他怕得罪成人。除了帶著小孩出門的成人。(補充:新竹真的有唷,不是不可能存在的)
今天這家店與留言網友攻擊的是 #行為,但是被拒絕的是 #整個族群,眾人批評的是家庭文化,但不是所有家庭都有一樣的問題。而這個族群甚至沒有自己選擇要不要去咖啡店的權利。(我雖然討厭老男人,但我絕對捍衛老男人去咖啡店的權利)
真正吵鬧的屁孩,早就都是可以自己走進咖啡廳的年紀了。還有討人厭的中年男人,還有調情的情侶、搞曖昧的朋友。這麼追求安靜的店,不如規劃成不准說話,我覺得可以會比厭孩文化顯得更高格調也更吸引目標族群。
為什麼我們社會會對拒絕兒童的店家拍手叫好,拒絕同志或是拒絕女性、男性、老年人、身障人士的店家大概就會被攻擊到倒店,稍微思考,你就可以知道兒童在這個社會被放在哪個位置了。
歧視他人是個人自由,選擇是否支持他人的歧視也是自由。我選擇不支持,所以即便沒帶著孩子,我也不會去那種店家消費,我會用我的經濟能力,支持能友善對待所有族群的店家,支持能提供舒適空間,讓兒童練習十年後成為有獨立消費能力的好客人的店家。但這不代表我常讓小孩在店裡起肖,我不知道幾次把鬧脾氣的孩子抱出店外冷靜,在用餐結束後,也會牽著孩子的手去謝謝服務員、廚師。小孩會因為自己被當成一個必須尊重的人,而表現得越來越好,這是社會化學習的過程。
我要更清楚說明,為什麼我介意這種會帶來大量厭孩留言的拒絕兒童消費公告--因為店家不只是貶低兒童,同時間,他也選擇拉攏了厭孩的客人,這是一種「操作」跟品牌建立(我們這裡沒有不成熟的人)。就像富察,一名優秀的出版人難道不知道批評年輕女性充滿了風險?so?他拉攏了某一群男人讀者啊!
出版社是人家開的,咖啡店也是人家開的,真的有人因此不去消費,也是店家在承擔(我倒是很懷疑網路上留言的厭孩大軍真的會去消費嗎?)好好坦承做不來兒童生意沒問題,但放任攻擊兒童的留言越來越失控,彷彿這個世界不應該有兒童存在,我覺得就不應該了。
我失望的,從來不是每一家店要對小孩開放,而是店家所不願意開放的情況,必須針對顧客行為去作處理,例如酒醉、抽菸、破壞物品,不是直接針對特定族群(年紀、種族、性向等)
我想會有朋友覺得我說得有點過頭或是偏激了,但某些時候要追求人權進步,就是需要偏激的態度,讓某些人知道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這樣對待小孩.......未來我們才有機會稍微好一點點點點點而已,也可能根本終究徒勞無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