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給五年級學生的生活裡的性平教育課-什麼是色色?

昨天到台北市國語實小和三個五年級班級學生,進行一場80分鐘的 #生活中的性平教育 課程,雖然不是第一次和高年級學生講課,但是半個月前和同校三年級學生的講課經驗非常好!老師規劃課程用心,學生的性平基礎打得很好,所以怎麼和高年級孩子有更深入的討論,讓我躍躍欲試,果然,超好玩的!

性教育課程不是萬靈丹

昨天到一個教育團體和老師、家長談性教育,一位老師提問,「上完了性教育課程的學生,一樣講髒話、把『你去做愛啦』當成玩笑話,怎麼辦?家長還會抱怨,這堂課一點用也沒有,是不是教得不好?」

小學生該不該刁字?

每次看到小學老師該不該刁字的討論,就覺得很有趣(同時厭煩),我這裡說的刁,不是寫對、寫整齊,是要模仿印刷體,寫出很美的硬筆字,這種刁,很折磨小孩,有些家長也很厭惡,但有些家長感激,覺得老師特別認真,他們會說這叫 #學習的態度

也有另一種說法,是「現在寫字都寫不好,以後做事怎麼會認真」,所以現在字醜的人做事都很不認真?但我認識的討厭鬼,自私自利,做事也做不好的,偏偏字都超美耶。我還猜他是太過沉迷練字沒有學到做人的道理呢。
還有一種嶄新的說法,認為刁字可以讓孩子練習手指小肌肉,根本本末倒置,是孩子手指肌肉發展足夠,才能寫出結構好看的字。

沒有懲戒權,就不知道怎麼教小孩?

我知道很多成人很自以為,還有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擁有」小孩,但我真的沒想到,會有人臉皮厚到發新聞稿說,沒有 #懲戒權,就不知道怎麼教小孩了。

昨天行政院剛通過修正案(還沒三讀),#國教行動聯盟 今天就大張旗鼓發新聞稿,聲稱美其名保護兒童,其實是剝奪家長的管教權,漠視家長親權,矯枉過正、因噎費時、強烈譴責。

性教育不會讓孩子去冒險

在某一場和國小專輔老師們談性教育的講座上,開始不到五分鐘,一位姍姍來遲的老師,一屁股坐在第一排,然後直接趴下來睡覺。我心裡知道會做出這種事的人一定是累到受不了,希望未來他遇到學生這麼做的時候,也可以先同理學生的生心理狀態。

和老師講性教育的題目,有時很挑戰,因為他們平時教學內容和班級經營就繁瑣雜亂了,還要來聽性平教育/性教育,實在是多一件事。
但你會感覺到老師反應的變化,第一個小時是「連這個都要研習喔」,第二個小時,老師開始提出教學現場的各種,到了第三個小時,全場的老師(包括原本睡覺的那位),都全神貫注的聆聽;課程結束後也有好幾位老師來詢問他們如何在回到學校後繼續運用。

寫瓊瑤

今天應該寫瓊瑤。我認識瓊瑤不是透過電視劇,雖然我也看了不少,但第一次讀到她的文字,是一本她不太出名的小說《失火的天堂》,結合了1959年八七水災的時事,湊齊了所有悲慘的社會議題,國小的我真的大開眼界,以為瓊瑤是一位社會寫實作家,後來花了很多時間,才搞清楚她也是《六個夢》、《梅花三弄》、《還珠格格》。

學生為何不發問?

我兒子小四時,遇過數學老師問「有沒有人聽不懂?」他和一些同學舉手後,被追問「是上課沒在聽還是真的聽不懂?」同學把手放下,只有他回答是真的聽不懂,結果被要求站在講臺上,讓全班看他一個人聽老師再講一次。

有些老師看到學生舉手是開心的,有些老師是想著如何讓學生不會再舉手。每個小孩學齡前都是問題寶寶,一直追問十萬個為什麼,後來問都不想問了,其實對於「學生為何不發問」這點,應該討論的是「#成人用什麼方式讓小孩不再發問」。
-
大家可以看到有一種論調是「聰明的學生根本不用發問」、「難道要為了程度差的學生耽誤進度」、「應該要問有幾個人在聽」,但也會看到有人留言「下課後才一堆學生來問」,那不就彰顯出一個充滿成人期待的學習環境:夠聰明的人根本不用問,你問代表你笨,代表你沒在聽,你有在聽但笨到聽不懂發問,是耽誤課程進度,所以你最好知道該不該問問題;那些還願意私下去問的學生,我已經覺得很了不起了,他們對老師是有信任基礎的,但對同學沒有,深怕自己被認為又笨又耽誤進度又沒在聽,無論其他學生是否真的那麼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台灣常見體制教育模式怎麼會是這種學習氛圍?(你會發現就算是很和善的老師,也要花很大力氣鼓勵學生「現在真的可以提問」)
我會強調體制教育的教學模式,是因為走出教室的小孩,參加真正有趣、鼓勵討論的課程活動時,他們一樣會問個不停,問到老師必須道歉沒辦法讓大家問到痛快。
我覺得對於教學,我們常常陷入「小孩怎麼不怎麼樣」的問題,卻很少思考「#那大人還可以怎麼做」,就如同賴老師的網友回覆,聰明的孩子根本不用提問,甚至他也不需要教學,自己看看題目和自修範例的引導就能夠理解小學程度的數學,所以這些孩子會覺得為什麼有人需要提問,很煩。
我認為教學者的目標應該是,讓多數的孩子都能夠懂,對於最不懂的小孩(不管是因為家庭背景或是前階段的學習基礎不穩定),就換個方式教,講到讓他懂,那就代表全班一定能懂,一些用心的老師會把這些孩子抓出來另外教學,不過風險就是:中間那一大區塊的孩子不懂裝懂,沒人會發現。(所以減少班級學生人數是必須的改善方向)
我小時候因為功課很好,在國中的時候被老師要求去教班上成績差的孩子,我還真的教得不錯,或許是因為小孩知道小孩的困難點在哪裡。坦白說,當時心裡的想法就是,老師如果你沒有能力教會每一個學生,那你為什麼來當老師。(有夠不尊師重道我知道,但老師因為這位同學沒考好還打我,讓我無法尊重他)
這樣的經驗讓我現在在教「在教室裡學習困難」的小孩時,很有幫助,我察覺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大人覺得小孩的提問不夠好、很莫名其妙、很難解釋,其實是因為我們只是「會了」,但是並沒有真正領悟那個「會的過程」,所以不知道怎麼好好回答孩子的問題。
現在當我教的孩子提問時,我會從頭好好看一次整個單元到底在教什麼,怎麼教,去思考我要怎麼真正理解,然後用孩子也能懂的方式講解,結果獲益最高的是我,我比小時候那個自以為聰明的自己更愛數學。
當孩子提問的時候,如果教學者可以轉換心情,想成:太好了!我們終於有機會搞懂這件事!那麼我想全班一起看待提問的氣氛就會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