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父母不應該有合法懲戒權

早上無意間看到一則虐兒新聞,我決定用「嬰兒、一歲兒、兩歲、三歲、四歲、五歲」去查近期新聞,隨便就找到以下新聞,台灣真的不需要為了少子化憂心,只要想辦法讓被生出來的孩子能好好長大就好。

大家現在都會說 #家暴零容忍,虐兒也是家暴的一種,為什麼就能一直被視而不見?暴力就是暴力,為什麼受暴者的年紀能讓暴力變「管教」?能變成父母的合法懲戒權?

英文自學資源分享

我蠻推薦家有國小中高年級孩子的朋友,每天花15分鐘和孩子一起聽 ICRT News Lunchbox 的國小版 News for Kids,一則國際新聞5分鐘長,我會切成3段和孩子解說單字、文章提到的內容,文章選擇很多元,有人權、環境、生物、太空、單純的趣聞等等,單字的選擇也很有連接性,我會選2~3個單字讓澄澄背,隔天再連同前一天的背(一天背4~6個單字),因為News for Kids使用的單字重複率很高,其實看久了自然記起來。

除夕初一女人去哪裡過年?

 2023年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昨天我嘗試了人生第一場辯論直播,其實央視鬥風向來約時,我第一反應是拒絕,因為覺得都什麼年代了還要講除夕初一女兒不能回娘家,但再想想,以我自己來說,即便沒有去婆家過年,娘家那關確實反而過不了,我是「趁機」順勢自己一個人在家過年(喔耶)

思考了三天我還是答應了,因為我不是要罵婆家(我婆家真的很好必須強調再三),而是要讓更多人開啟討論這件事。為了避免失焦,我還認真寫了稿子,盡量把想講的重點都說到,擷取幾幕特別好笑/重要的內容,和大家分享。

一個人過年日記

一個人過年日記

先問大家,是孩子不在身邊的時間過得快?還是養育孩子的九年過得快?

我發現今年有一些朋友過年方式都沒那麼傳統了,或者雖是和長輩過年但是家族提供了很大的彈性,也有好幾個人留在家自己過年,時代巨輪突然加速滾動是不是!也許燦燦長大後,春節期間對女性的各種禁令會變成類似「#我聽說過郭富城...」的話題吧!

腳踏史地 走讀營隊

腳踏史地 走讀X桌遊篇

常常覺得小孩過太爽,不知道在累什麼的家長,可以嘗試一件事,就是跟著孩子一起參加營隊,從早到晚每個活動都不能錯過,這和上班不同,成人大概知道每日的行程與工作安排,也能以相對省力的節奏交出工作成果,然後在許多時間縫隙放空喘口氣。

可是小孩參加成人安排的活動,包括上學,一整天都是身不由己的狀態,差別只在氣氛讓人開心與否、活動內容有沒有用心規劃還是敷衍了事、講師/老師/陪伴員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正常還是不尊重。

如果三項都是正面的,那孩子再累,每天也能開開心心打起精神出門;如果負面居多,參加活動/到學校上課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件不快樂的事,若再加上餐點很爛、廁所很臭,對小孩來說真的是折磨,沒什麼好期待的,還被要求要尊重講課的瘋子,小孩就在學習性質逐漸被消磨的過程中慢慢長大了,有些變成扭曲的大人,深怕小孩過得開心;有些變成對孩子很好的人,藉由柔軟陪伴孩子的時光重新過一次童年。

漫畫-她的孩子

昨晚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了 她的孩子 漫畫連載,描述一對16歲情侶未婚懷孕的故事。女主角很快就發現身體的變化,也鼓起勇氣驗孕、到產科檢查,目前連載的故事大概就是在8週到12週間(可以比較簡單的方式進行人工流產手術),這對情侶還有兩個家庭的變化。

四年級的自學生

度過了生活作息非常散漫的寒假後,我在澄澄開學前一天爆炸了,火山熄滅後,我們一起討論出新學期生活模式。

澄澄性格散漫做事拖拉是他的性格,很難改變,但每個孩子都不只一個應該被看到的特點,澄澄有個非常大的優點,只要列出來的代辦事項,就會毫無怨言去完成,就連在學校,也是聽到老師指令「收拾桌面再去排隊」,結果收拾得非常仔細反而拖累到小組時間(?),掌握到他這個可以是缺點也可以是優點的特質後,我常常以列點方式告訴他接下來該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