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澄澄第一次參加學校期中考試

 


澄澄說他在家裡有安心感,所以寫功課會不時停下來發呆,在學校不會。
這週,澄澄要第一次參加學校期中考試,低年級因為自學緣故,考試當週我們都會直接請假,避開每天重複的小考、考試當日。但三年級至今,澄澄一直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自學,因為他和同學處得不錯,而且三年級增加的科目都很有趣,科任老師也都比低年級好。(這真是個謎,二年級比一年級好,三年級又更好,為什麼要讓一年級新生被不好的科任老師耽誤呢?)

幼兒園志工媽媽的記錄



昨天我到幼兒園打工!因為學校老師安排在同一週打疫苗,輪流出現不適,行政都不夠支援,週一我去掃廁所時,老師問我能不能去打工,班上還是有主要老師,我只要幫忙看著小孩(當主要老師陪孩子上廁所或是其他必須離開教室的狀況)

社會科考試裡的強勢語言問題與性別問題

幫兒子準備社會科期中考時,覺得很沮喪。
因為家裡日常生活使用台語,澄澄對於家人的華文稱謂毫無概念。他不知道「阿舅」(a- kū)是舅舅,更不用講舅媽、嬸嬸、姨丈...。(我確實介意這一課講家庭,但考試只認華語稱謂,那非華語家庭??)

推薦-《爸媽的第一本不尷尬性教育指南》

有好多家長,性教育的基礎是零,對性充滿了膽怯與羞恥,明明發現孩子對性的好奇,卻選擇無視或喝止。該如何協助他們改變想法,讓性教育從家庭教育開始扎根呢?我尋覓許久,終於在《#爸媽的第一本不尷尬性教育指南》找到答案,本書涵蓋了兒童性教育的每一個要點,而且充分站在孩子的角度,向父母「諄諄善誘」,因為改變大人的觀點,才是推行正確性教育的關鍵。

家長要先認同「#性很自然」,拋下「性是危險又下流」或者「性是美好崇高」,如此,與性有關的月經、性愛、戀愛情感等,也是「自然的事情」。所以「性」不是專屬於大人的事,當孩子對「性」表現出好奇時,就是進行性教育的好時機。
本書建議,最晚一定要在小學開始進行性教育,因為孩子準備進入青春期,第二性徵逐漸發育,身邊朋友開始談戀愛,同儕間在意起外表,孩子也因為自己身體的變化,對身體、戀愛、性關係、懷孕、自慰、性的影片書籍等充滿興趣。此時成人務必以大方自然的態度,讓孩子認識「性」,並建立「所有性別都是平等的性價值觀」,這個觀念,將會成為孩子的重要後盾。

繪本推薦-《動物園的秘密》


幾乎每個孩子都去過動物園,也幾乎每個孩子都聽過小紅帽的故事,被大人告誡:「要小心大野狼。」孩子從故事裡得到危機意識、學會自我保護,說起來,真是委屈了大野狼,無怪乎近年有各式各樣翻轉故事出現,這本《動物園的秘密》也很精彩。

罰寫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澄澄沒帶音樂課本去音樂教室,返回教室拿,老師竟然要他和另外兩個同學罰寫國旗歌歌詞+國歌歌詞!我剛看了一下歌詞,然後跟澄澄解釋詞意,整個人腦門充血,叫澄澄不要寫這種鬼東西🔥🔥🔥
我打算跟老師說我家不罰寫,但我的內心話是,我家不可能寫黨國的東西。
早上出門前,我和澄澄又討論了一次為什麼罰寫不是好的教育方式。以更愛罰寫的英文課來說,寫40次但沒有學會拼音和聯想技巧,也不可能記得strong、short、weak。

「共創友善自然流產經驗者的行動方案—社會設計」工作坊

生動盟舉辦了一場「共創友善自然流產經驗者的行動方案—社會設計」工作坊,真的很棒,希望 國民健康署 趕快關注這個議題,找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合作,找 烏烏醫師 當顧問!

生動盟做流產議題,不是為了避免或是解決流產,而是讓流產經歷能被更友善的支持,讓經驗者的需要與期待被看見,共創友善自然流產經驗的醫護環境。我認為這一切還是根基於性教育的推廣,其中包括生產教育、避孕、流產等知識。生活中有太多關於懷孕、生產、流產的迷思,而且幾乎都是譴責女性,這個倡議整體來說,是為了積極改善社會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狀況。 烏烏 說的:「你以為你真的認識流產嗎?」說得直接又有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