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兩歲的第一季


2y1m19d這一天,幫澄澄脫了尿布後,他自己突然爬上馬桶,坐得歪斜好像快掉下去,然後我聽到尿尿的聲音,那天我們買了一個小蛋糕為他慶祝。

做這一些小事,是為了在未來長長的日子裡,當有爭執誤解失望發生的任何時刻,我還能一直記得,這個家庭曾經因為這些小小的學習與發展感到欣喜雀躍,而且滿足。因為我知道,等小孩再大一點,我們的耐心會很少很少,會覺得厭煩,但小孩依舊是現在這個小孩,他沒有變,我們一定要記得。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果菜批發市場夜未眠


文/諶淑婷  攝影/黃世澤

凌晨三點,理應是整座城市入眠的時刻,位於台北市萬華華中橋下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氣氛卻正熱,從各地而來、具有拍賣資格的「承銷人」,正忙著巡視一兩個鐘頭前剛送來的貨,有人掏出刀片,割開鼓脹飽滿的麻布袋,挖出一根筊白筍,剝殼檢查品質;有人翻開甜柿紙箱、搬開最上一層,熟練的檢查是否「詐底」,確認全箱品質齊一後,便在記事本上寫下編號,二十分鐘後拍賣即將開始。

產銷間的愛恨情仇 解構農產運銷制度

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我慢慢的寫完了這篇文章。在寫「真食餐桌」系列題目過程裡,不可免的一腳又踏入農業,我總覺得關於飲食與農業,下筆時不該再是悲情訴求,也不是浪漫無邊,而是能一筆一筆琢磨出農業裡沒機會、沒管道了解的點滴。

裡頭有絕對的好人,但沒有絕對的壞人,更沒有絕對的可憐,這是寫完這篇文章後,最大的感想。是的,菜蟲很可惡,但菜蟲有那麼好當嗎?真的轉手賺一筆就是菜蟲嗎?我們日常生活用品中,蔬果產銷結構真的藏有最多暴利嗎?農村裡最可惡的人,真的是盤商嗎?或者該這麼問,只有盤商可惡嗎?

會不會還有一些,其實你也不知道的事?當然,我也沒能全知道,沒能寫得完全,這點我感到遺憾,因為能力不足,再給我十萬字、十年,我也寫不完全,因為農業是活的,是變動性高的,是人在經手的,是口頭約定議價的,是很多荒謬事發生眾人卻習以為常的。這是農村可愛又可怕之處。

慢慢的去寫出一些事,拉近讀者與農業的距離,農業不只是志業,也是個職業,在這個產業裡的每一個人,都像你我一樣的生活,賺錢,生活。


(這是未刪節原文,編輯後的文章刊登於經典雜誌一月號請大家能幫忙點選網站頁面,有意見也歡迎留言我會非常感謝!)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老鷹想飛

澄澄常聽的台語故事,有一則是「貪心的老阿公」,描述老鷹載著好心與貪心的老阿公上山拔人蔘的故事,故事尾聲,貪心的老阿公就要被厲陽曬死,望著振翅飛遠的老鷹大喊:「厲鷂啊!厲鷂!」(音同「來葉」台語發音),我才知道,原來老鷹就是厲鷂。
但老鷹不只是故事裡的角色,在「老鷹想飛」裡,老鷹是觀鳥者口中的黑鳶,在台灣是數量最稀少的猛禽,僅剩300多隻,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這一部紀錄片,拍的是老鷹,還有追鷹追了二十年的沈振中老師,以及拍沈振中老師拍了二十年的梁皆得。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好民吃好食

今晚煮掉了最後五根筊白筍,用Lei Jiayun的獨家食譜,煮麻油鍋,配上桂郎荷從美濃寄來的最後一根白玉蘿蔔。這一個月,我們慢慢送走了這些食物,然後迎接更多的農產。

冬天只需要每週上超市買非基改豆腐、產銷履歷的鮮香菇、紅蘿蔔,加上農夫每週寄來的新鮮蔬菜,天天都有大鍋蔬菜湯能快速餵飽一家人。有時湯底用風頭水尾,海口雞,有時用海風野味/澎湖漁市場的章魚乾,有時用林瑞祥的蘆筍泥,今天我用媽媽那挖回家的北港麻油。

每天我都會打開冰箱好幾回,清點我的寶藏,大溪的筊白筍、新屋牛媽媽草莓農場的草莓、崎頂謝文崇的小蕃茄,這些有機農產正對時,好吃不貴。還有比牛番茄更有味的牛柿、百吃不膩的高麗菜、青蔥,這些農夫我都相信他們安全用藥,另外有幾包有機葉菜,無論夏冬都是三包一百元,煮麵時快樂用掉一包也不覺得貴。

彰化大村黃啟祐種植的葡萄,是我和朋友合作的共同運銷繼甜丁與椪柑後,第三次嘗試的農產品。啟祐的葡萄園非常美麗,低垂的葡萄輕處著頭頂,腳下的青草踩著一片柔軟,已經一年沒有噴除草劑了,他有時人工除草,「嚇嚇雜草就會長得慢」,他也在嘗試噴灑稀釋的冰醋酸,破壞葉綠素,但不會使土壤酸化。


2歲小孩打人怎麼辦?


今早澄澄九點五十醒來後,賴床快五十分鐘才能走出房門,這段長長的時間,他要我躺著陪他聊天,本來只是說澄澄星球的故事,後來他開始說起在公園要打其他小孩,講了很久,最後他決定不去公園了。

我們很認真的談了一下動手打人這件事,上一週老爸跟我提起,澄澄在公園打人兩次,一次是一歲多的孩子擋住路,一次是溜滑梯上有快一歲的寶寶,被阿公抱上滑梯往下溜,澄澄不肯讓又等不及,就打了。



尋找第二春 傳統市場的逆襲

這個月寫的是傳統零售市場,也就是你我口中的菜市場,長年以來滿足了家庭日常採買需求,然而隨著都市化發展、超市與量販店興起、外食人口增加,菜市場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競爭性與取代性,好多人告訴我,最好家附近有傳統市場,但不要住在市場旁。

一位受訪者說:「能把傳統市場管好,就能去選立委了。」我完全認同,也很想搥地板大喊,為什麼所有跟農業有一點關係的產業都能如此複雜、無規則、無標準模式可循?但也就是前述種種,造就了菜市場的生命力。

當我們規劃異國旅遊時,比起連鎖超市,更希望一遊東京築地魚市場、京都錦市場或是首爾廣藏市場,那些熟食攤、海產魚販、蔬果攤、雜貨鋪的喧鬧叫賣,種種當地人習以為常的環境,看在我們眼中特殊有趣,期望窺見一地文化之縮影,那麼我們怎麼看自己的傳統市場?

傳統市場會不會消失?能不能回春?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也沒有單一方向可遵循,因為傳統市場是庶民文化的生活博物館,呈現的是這塊土地的物產環境及人文特色,它是一地之資產或是負債,答案該由誰決定呢?



(這是未刪節原文,編輯後的文章刊登於經典雜誌十二月號如果大家能幫忙點選網站頁面網站頁面並留言我會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