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寫的是傳統零售市場,也就是你我口中的菜市場,長年以來滿足了家庭日常採買需求,然而隨著都市化發展、超市與量販店興起、外食人口增加,菜市場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競爭性與取代性,好多人告訴我,最好家附近有傳統市場,但不要住在市場旁。
一位受訪者說:「能把傳統市場管好,就能去選立委了。」我完全認同,也很想搥地板大喊,為什麼所有跟農業有一點關係的產業都能如此複雜、無規則、無標準模式可循?但也就是前述種種,造就了菜市場的生命力。
當我們規劃異國旅遊時,比起連鎖超市,更希望一遊東京築地魚市場、京都錦市場或是首爾廣藏市場,那些熟食攤、海產魚販、蔬果攤、雜貨鋪的喧鬧叫賣,種種當地人習以為常的環境,看在我們眼中特殊有趣,期望窺見一地文化之縮影,那麼我們怎麼看自己的傳統市場?
傳統市場會不會消失?能不能回春?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也沒有單一方向可遵循,因為傳統市場是庶民文化的生活博物館,呈現的是這塊土地的物產環境及人文特色,它是一地之資產或是負債,答案該由誰決定呢?
(這是未刪節原文,編輯後的文章刊登於經典雜誌十二月號,如果大家能幫忙點選網站頁面網站頁面並留言,我會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