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校園霸凌心出口(二)



 校園霸凌並非一時流行現象,也無法在短期內完全根絕,思考造成霸凌的根本原因,除了不完整的家庭環境,校園教育的扭曲涉及也成了眾矢之的。究竟臺灣學校師生、學生之間的人際問題怎麼了?當我們的教師對如何經營班級、管理學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時,誰能給他們一個「完全指導手冊」?


 別讓錯誤的教育方式,助長了霸凌的氣燄

今年十五歲的鬼娃(化名)外表嬌小、可愛,聰慧的眼神和溫順的談吐,任誰也想不到她在國中一年級時,曾是班上的霸凌者。

「全班都把垃圾丟在她的座位上、對她吐口水,和教師說她考試作弊,有些男生還會在教室打她呢!」受害者是一名智能障礙的女同學,霸凌者是全班同學和導師。鬼娃說:「導師為她設立一個離全班最遠的『特別座』,擺明看不起她,所以連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都一起欺負她!」

這並不是鬼娃第一次參與霸凌,早在國小五、六年級,由鬼娃帶頭組成的「七人幫」,就開始霸凌一名儀容不整潔、被同學形容「很髒、很噁心,全身上下都讓人不舒服」的學生,他們將拖地、抹布擰下的污水加入同學杯中,或在便當裡放瀉藥、書本夾死蟑螂、椅子塗上黏膠,最後霸凌者已擴增為十多人,在畢業前夕的掃除時間,眾人將回收的寶特瓶丟到受害同學身上,作為「最後留念」。

在國二後接連轉學兩次的鬼娃,強調自己小一至四年級是班上成績出色的好學生,班上氣氛也很融洽,直到五年級新導師上任,將宗教信仰帶入教學,要求全班寫善行日記、念經、抄寫經文,引起全班失望、反感,越來越討厭上課,才會開始轉移目標,進行群體的霸凌行為。她坦白的說:「大家都在欺負別人,少一個、多一個人並沒有影響,那我為什麼不去做?」

但霸凌同學的鬼娃,轉學原因卻是因為抵抗不了導師的冷言冷語,「導師會偷看學生的部落格,影射愛玩的女學生是酒家女,又直接傳簡訊給我媽,要我轉學,難道這不是一種霸凌?」

就在校園霸凌議題持續延燒之際,社會注意到霸凌在校園裡失去控制的有許多因素,包括幫派介入、教師忽視、教師也畏懼學生恐嚇,無力主持正義;東華大學教授李明憲說:「還有一點不可忽略,就是教師不適當教學所引起的管教爭議,也是間接或直接助長霸凌的因素。」

基隆市建德國中近來傳出兩件教學爭議,先是一名女學生被同學質疑作弊,教師為了「講求公平」,以公開投票的方式,由多數學生確認女學生「有作弊」,這種作法讓班上學生自居為正義使者,公開傳閱受害者日記。沒想到導師知情後,先是堅持「帶私人日記到校是引誘犯罪」,後又要求受害者向日記中提及的同學道歉。

該校另一名教師則舉行「班上最差勁學生」與「班上最吵鬧學生」的票選,並以公開唱名方式揭示票數,直到家長抗議,導師才和學生致歉。校長沈廷平解釋,其實當事教師很認真,只是為了調整座位,才會進行那些票選活動,「投票並非不可,只是公開唱票確實不妥,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不舒服,已告誡老師未來要站在專業立場思考學生問題。」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分析常見的教師錯誤管教行為,包括以成績作為評斷學生標準;對學生不洽當的學習表現直接斥責;在課堂上表達個人喜怒哀樂,影響教學氣氛,「這些問題在所有成人、兒童間都會發生,但擁有教育專業的老師應嚴格要求自己。」

他認為學生和教師發生衝突時,如果沒有獲得溝通機會,就等同埋下炸彈引線,因為兒童表現不好;或故意唱反調,都是為了吸引注意,或是對教師表達抗議。「將問題歸咎於老師,雖有為學生卸責之嫌,但他們還未成年,我們確實該從教育現場來檢討。」劉欽旭建議家長若發現教師有管教爭議,又不願修正,可與學校主任或校長聯繫;他也提醒教師先了解學生問題行為原因,再設立解決目標,以耐心打造互信基礎,「不管多耗神、耗力、耗時,陪孩子一起生活、反省,就是每名老師的責任。」

李明憲則認為學校要建立「教師互評機制」,各教師間可分享教學方式與問題,彼此互相提醒,「只要是學校氛圍友善和諧,老師間真心共享意見,就不會讓導師成為班上的『小霸王』。」

正確的校園霸凌處理方式成功解決問題


教育部自九十七學開始推動「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要求申請補助的各縣市需將一成經費用來聘僱約聘心理師,其中新北市在今年又自編八百萬經費,提高可供各校申請的心理師鐘點時數,莫茲婷即是其中一名約聘心理師。

在接觸霸凌者的過程中,她看到多數霸凌者都有家庭不完整的特徵,隔代教養、父母離異、居住在寄養家庭,父母自己的生活問題太多,無法再負起照養孩子的責任,「而孩子成績受影響、較常出現不穩定的行為,容易被認為是『問題學生』,導致他們再度失去上學目標。」

但也有許多國小教師,為了及早挽回學生,主動犧牲假日或休息時間,陪學生打球、讀書,成為孩子的「老大」,讓孩子得到認同感與信任。莫茲婷說,有了信任的教師,即使百般不願意,也會持續上學,此時安排合適的社團或才藝練習,增加自信,「孩子就安全了。」


臺北縣自強國中也曾面臨新轉學生是霸凌者的問題,當教師注意到轉學生開始「拓展勢力」,立刻轉介至心理師輔導,並召開全校會議,並密切聯絡學生家長,讚揚學生在校優點,改善親子關係,讓過去疏忽管教的家長開始留心孩子表現,給予適當鼓勵與管教。在「輔導教師、社工、心理師」三者並行的策略下,成功阻止了校園霸凌發生。

桃園縣則自籌經費連續兩年開辦「專業人力入校」,由信義國小負責派案,視學校需求,派遣心理師、精神科醫師、藝術治療師或社工到校輔導學生,去年一年共接到三百多件申請,派案兩千多小時。

但校長吳鳳橤觀察到許多問題,「有時只派案四小時,學校就不再申請了,或學校突然安排霸凌者轉學,無法再追蹤治療,問題在學校以為申請派案後就沒有後續責任。」但最大的問題還是人力不足,目前入校輔導員有七十一人,但已達申請滿額。

現代學生特殊狀況越來越多,若是教師敏感度不夠,只一心覺得學生不聽話、太好動,就是一種教育不公平。她希望導師能在初級輔導下功夫,長期觀察學生,勇於和學生、家長對談,「對教師來說這只是一個思考的轉折,卻是對學生一輩子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