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校園霸凌心出口(一)


(2011年1~2月,刊於國語日報第十五版專題報導,獲第七屆優質新聞獎「專題報導獎」)

 身材高、五官輪廓深的王子,正值十四歲最燦爛的年紀,即使說起國小四年級時欺負班上智能障礙同學的往事,笑容依舊天真浪漫,「我們把他的鉛筆折斷,書包丟下樓,還買雞母蟲放到他的衣服裡!」雖然升上五年級,「欺負人馬」只剩以他為首的三、四人,王子還是沒放過這名同學,甚至將他踢入泳池,看著他在水中載浮載沉的掙扎。

    「他看起來很笨,很白目!」王子覺得能將綜藝節目上的各種整人招式用在同學身上,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他生長在一個暴力的家庭。酗酒的父親長期毆打母親,哥哥從小也跟著虐待他,父母卻從不阻止,至今他還是恨極了父母和哥哥。

 升上國中後,王子找到新霸凌對象,他拿東西砸同學、毆打同學,「沒辦法,教師給我的壓力很大,一直叫我寫功課,抄論語、三字經,考卷抄十遍,難道抄十遍我就知道答案嗎?教師是不是瘋子?」他把這股怒氣發泄在同學身上,「反正教師就是一直罵我,我根本不想念書了。」

 幾乎每所學校都有像王子一樣的學生,飽受成人世界欺凌,在混亂家庭中無助成長,在學校裡不被教師關愛。某天,他們不再奢求成人的認同與讚譽,轉而藉由霸凌同學建立地位、同儕肯定。霸凌者所帶來的威脅,是對校園秩序的傷害,也是對自己的磨難。

 就像十五歲的Ray,看不慣導師偏愛成績好的學生,也討厭「好孩子」對他們「壞孩子」嫌惡的態度,他半年來持續霸凌班上一名成績不錯的同學,翻課桌椅、辱罵、故意撞倒對方,即使對方哀求:「為什麼你要這樣做?不要這樣對我好嗎?」Ray也不願停手,他說:「我就是看好學生不爽,別以為有導師袒護就可以白目。」

 Ray的憤怒來自導師的不公平,「他辱罵我沒事,我罵他就要道歉、被處罰,導師根本故意對付我。」曾被霸凌過的他,認為若不先下手就是自己遭殃。他鄙夷的說:「反正沒人在乎青少年在想什麼,為什麼要去霸凌別人,對他們來說,我們只是社會上的失敗品。」

真心關心學生 帶班一視同仁

 去年十一月下旬爆發的桃園縣八德國中校園霸凌案,原本僅是一則很快就會被遺忘的社會新聞,但十二月二十日,該校六十四名教師連署要求撤換校長,讓八德國中登上新聞頭條,迫使政府、社會正視校園霸凌不再是學生間的惡作劇與打鬧,也非教室裡可獨力解決的問題。

 教育部長吳清基親自到校座談,桃園縣政府也著手處理,監委到校調查。但如同野火燎原,媒體接二連三報導各地霸凌事件,為了滅火,教育部大動作召集各縣市教育局處長研討校園霸凌防治工作建立預防輔導機制,也鼓勵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勇於面對霸凌問題。

 但就在教育部動作頻頻、費心修改通報機制時,八德國中未參與連署的教師卻傳出不同聲音。有教師抱怨媒體報導誇張,霸凌者是學生,並非罪犯;也有教師認為校方管教態度本來就太惡劣,才讓學生難以忍受,開口「嗆聲」。在代理校長戴進明下「封口令」後,外界已無法了解事件真相。

 無論如何,臺灣校園確實出了問題。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林佳範,是教育部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輔導群召集人,接觸各校教師過程中,他發現雖不乏好教師,但也有許多無心於教育的人。「教師要理解,時代不同了,尊師重道不是靠身分,是靠對學生的態度,你怎麼對學生、學生就怎麼對你。」

 林佳範認為,教育部目前新訂的種種措施,治標不治本,霸凌定義被不斷擴張,過於扭曲,也太急就章,似乎只是應付媒體與社會輿論。霸凌起因於學生的人際關係出問題,教師班級經營更需檢討。他沉痛的說,怪罪霸凌者前,教育人員需要真心檢討:「對班上學生是否一視同仁?曾探究問題學生的家庭背景?曾設法為課業差的學生找尋適合的社會位置?還是一心等著三年後的畢業典禮,好擺脫麻煩?」

 「看他不爽」是最常見的霸凌理由,心理師莫茲婷說,十二歲至十六歲少年的情緒行為,可反映出十二歲前如何被對待,「自主性變高的少年,不再隱藏情緒,開始以他們從成人那兒學到的暴力手段││羞辱指責、被邊緣化、肢體暴力來對付同學。」

解開情緒的結

 莫茲婷解釋,青少年道德發展分三期,第一期怕被處罰而表現乖巧;第二期渴望讚美,不做錯事;第三期則是將之前所培養的是非道德觀內化成個人價值觀。但若孩子一直沒有得到成人的肯定回饋,只有處罰教育,道德感就會漸趨薄弱,不想再討人歡心,也不在乎被處罰。
 由於霸凌者大多有成績差、學習意願低落的共通性,認為學校很無聊的他們,在欺負同學過程中,找到刺激與樂趣。莫茲婷建議校方需設法讓霸凌者學會處理「情緒問題」,因為處罰無法抒解少年的情緒壓力。

 「不是霸凌者與被霸凌者,是霸凌的小孩,和被霸凌的小孩。換個名詞,觀點就不同。」長期研究校園霸凌的東華大學教授李明憲,以「挫折理論」解釋霸凌行為,霸凌者從小到大,面對太多家庭、校園、社會環境的不友善,累積在心中的挫折感與焦慮,容易引發攻擊行為。
 面對像刺蝟一樣、渾身是刺、心靈緊閉的霸凌者,李明憲認為,學校不能一心倚賴社政和警政介入校園,而是要打造公平和善的教育環境,解開霸凌者心中纏繞的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