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7日 星期日

澄的空中瑜伽

澄澄終於找到一個瞬間上手的活動--兒童空中瑜珈,他自信大開,發下豪語,將來想成為一名瑜珈老師。

澄澄很滿意他的瑜珈老師,是個戴耳環留長髮的年輕男孩。
性別不設限,是我們送給澄澄最大的優勢。

關於女性的生育自主權

大家知道政府其實一直默默調整適合生育的數字嗎?(2016年衛福部提出 25-29 歲為黃金懷孕期)我其實蠻想知道女性35歲、男性可以拖到40歲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就我身邊觀察難以受孕的案例,沒聽過被抱怨卵子太老,但常常聽到精子不健康或數目不足。

只針對女性在催生實在很煩,要不要先看看25歲的女性大學畢業才三年,婚育後會遇到什麼?就是27歲請育嬰假,30歲開始奔波幼兒園接送(還不一定能抽到公幼)。35歲以後呢,比較有經濟能力,負擔私幼或是私小沒問題。
配偶想「全程」參與14次產檢(變多了好累),還必須要放棄孩子出生後的陪產假,育嬰假六個月就好像天降恩典(男性申請率超低),連有薪家庭照顧假都沒有(防疫假也沒有,但是想停課就停課,非常easy),再加上勞工不彈性且過長工時,讓國小孩子必須一路安親到晚上七點後才能回家。我是不覺得政府多認真在催生啦,生育不是給個數字說這段年紀適合受孕就去生,是要思考生出孩子後,整個家庭生活怎麼「正常」過下去!
等著看2025年,適合生育年齡變成25-40歲。
--
#關於人工流產 剛剛在我長期潛水的孕婦社團裡,看到一則貼文,一名女性發問:拿掉小孩會不會被嬰靈跟著?
我本來想,應該是被駁斥或取笑吧,沒想到所有的留言都回答會,還牽扯到整個家庭運勢都會倒。我到底看了什麼??
我才剛寫好留言,那位女性就已經刪文了,真的很擔心她的處境。
其實嬰靈說法的出現,只是幾十年前,私人宮廟利用「墮胎女性的罪惡感」來發財,但謠言沒有止於智者,反而變成「都市傳說」,就連《紅衣小女孩》都拿來當題材嚇人,所以我無法喜歡這系列電影,爛透。
每個人懷孕後都要謹慎評估自己與家庭是否有資源養育這個孩子,在適當的週數內可以服藥流產,也不需要動手術,即便要手術,現在的醫學很進步,不見得會影響下次生育。(更重要的是正確避孕)
相反地,沒有準備好的生育反而會讓寶寶成長過程非常辛苦,也關係到自己與家庭關係,如果是非預期懷孕,或是非自願懷孕,到底要不要生下孩子,絕對是要討論、要評估的。所以如果你身邊有親友懷孕了,在說恭喜前,請先詢問她怎麼考慮這件事?若非預期,有什麼安排,讓她知道,你是一個可以討論、可以傾訴的對象。而不是講一句:「生出來就有辦法養。」的屁話。
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傳訊「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我們一直在破除各種孕產的迷思以及社會施加給女性的壓力。
--
我今年有個任務,是找到12個願意每月定期定額捐款生動盟的支持者,希望我能達成任務,讓所有責備女性的孕產迷思趕快消失!
--
生動盟在聯合報家庭版曾發表【生育不只是女人的事:什麼是「自然流產」?】根據專家考察,「嬰靈」概念出現最早於1980年代中期,是《優生保健法》通過所引發的墮胎合法化爭議下產生,「嬰靈超渡」的概念是宗教商業化所發展出的寺廟營利模式,將流產的「胚胎」形象化為「嬰兒」,將「流產」和「殺嬰」畫上等號,藉以提高流產婦女的愧疚感,加以譴責。

八歲半的孩子被罵的頻率急速提高

澄澄升上中年級後,被罵的頻率急速提高,我常常想這件事,也大概找出幾個原因。

自學改成全上學,時間壓力很大,早上出門半小時就很緊繃,回家後到睡覺的五個小時,要寫作業吃飯看電視,還要做很多想做的事,所以他也煩躁。
花這麼多時間上學,卻沒有反應在他的學習成效,在學校許多時間都在拖延與等待,寫功課時我發現他總是一知半解,我必須在旁邊慢慢重新教,家務時間我可以調整,但小燦很無聊,我也覺得這樣不對。

2022托育人員性平種子講師培訓中

早上六點半我就踏出家門,轉公車搭高鐵,只為了參加高雄市女權會承辦的托育人員性平種子講師培訓工作坊,大家應該有印象,過去都是由生動盟承辦,但今年生動盟真的太忙,很感謝女權會願意接下來,而且把一天培訓擴充成兩天!

月經貧窮窮在你對生理用品的想像

我是那種連在公廁都會自己帶杯水去洗月亮杯的女性,今天在新生公園使用多功能廁所,這麼大的夢想館只有一間,我一進去就馬上有人敲門所以處理的過程讓我很緊張。我也在想,當我出去的時候,我的身邊沒有小孩,我看起來沒有任何行動不便,我使用多功能廁所這件事看起來就是欠罵。

不要羞辱孩子

當父母的人,都有情不自禁想罵小孩,覺得小孩講不聽很讓人生厭的時候吧?我建議,每天早上去學校圍牆旁站10分鐘,觀察師生互動,你就會了解到一件事,孩子這一整天不得不相處的人,會跟他說什麼話、怎麼對待他,你真的毫無概念。成人的智慧可以用來善待兒童,也可以用來在某個環境無人側目的責罵與排擠孩子,誰能比成人還懂得關係霸凌?我們這個年紀真的很會,還被認可是一種班級管理方式。

中一中師生錄影事件

大家對台中一中老師情緒失控飆罵的影片很驚訝嗎?在我們義務教育多少這種老師還在學校裡啊,澄澄從一年級就遇過以罵學生為樂趣的體育老師、音樂老師,然後音樂課的處罰還是罰寫國歌課文呢!
前兩週說體育老師光罵人就半節課,理由只是有個學生排隊時扭動了身體(?)、排隊集合時大家沒有往同個方向一致快速的集合。然後這週體育課老師也沒打算上課,覺得學生都很欠罵所以不做別的運動,處罰大家把健康操跳到好為止。從開學到現在,我很懷疑這位老師到底有沒有上過課?還是打算這樣混過一學期,然後還堅持都是學生的錯?反正也沒有人會發現。
這也是我們持續上游泳課、攀岩、棒球隊、瑜珈的原因,我希望小孩知道,其實有非常多正常且專業的老師,是知道怎麼教學且尊重兒童的,是那些沒打算教育兒童的老師有錯,不是無法上課的孩子的錯。
我看到澄澄作文寫,他的夢想是當老師,而且是知道怎麼教小孩的老師,才不會把學不會的孩子放在一邊不管,也不會一直罵小孩。我就覺得非常心疼,到底我們的孩子在學校經歷了什麼?

我們的小學生只是沒辦法錄影而已,國小校園若是開放錄影、監視(我覺得這些做法很糟糕),可能學生比較有機會「正常上課」。

--

各種中一中師生新聞(我真的覺得不算衝突,學生根本沒摔門走人,我國中就這麼做了)引起的討論也告一段落了。最近的討論中,我覺得人本陳志遠的提問最好,如下:

1誰的工作有責任降低衝突,而非升高衝突?
2老師的工作是馴服學生,還是進行教學?
3教師的尊嚴來自於展現專業,還是來自於地位或權威?
4在爭議現場,誰應提供有教育意義的觀點?
以下我的思考全跳脫這次「中一中老師的問題」,純粹就 #不適任教師 這樣的存在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