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從書店起源開始談起。
書店的起源是極有意思的。在Lewis Buzbee所著的《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中,提到西方和中國從中世紀開始的書店業務:
幾乎所有的書商都有一個箱子,放著這個行業所必備的基本工具:墨水筆和沾水筆。大多數書商都受雇抄寫圖書,這種書店業務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實際上每個書店同時也是一個繕寫店,無論是法律或商業文書,還是傳遞消息或思念遠方親朋好友的信函,在繕寫店還可以租賃文具和購買紙張。從一開始就是書店組成部分的繕寫業務,很可能幫助確立了書店的閒散氣氛—坐下來慢慢寫一封信。
這樣的書攤陳設非常簡單,一個書商,筆墨紙張,還有一些價格標價誘人的書籍攤在地毯上,他也可以是一輛推車,可以走街串巷,從這個城鎮走到那個城鎮。當買賣相對固定時,其中的一些推車會找到一個固定的地點,在街邊的廊下或教堂的門廊下,借助側面或後面的牆壁建一個櫃檯。書攤的固定,形成了一個我們稱之為書店的封閉場所。或許書商變得富裕,就可以雇上一、兩個伙計。書店,一個可以進入和瀏覽的空間,就是從一個簡單的攤物如是演變而來。」
在Lewis Buzbee筆下,中國的書店起源,也同樣富有故事性:
「中國的書商從公元一世紀就開始使用紙張,六世紀開始使用雕版印刷,通做這些革新,他們製作出的書籍遠比以前便宜和輕巧。於是書商可以揹著書籍走街串巷,我們可以在中國看到最早的有關書販挨家挨戶推銷的繪畫。
現存書商形象出現在公元九世紀的一幅中國畫中,鋪著瓦的屋頂下,店主站在櫃檯後方招呼生意,兩位婦女站在櫃檯向著商場的一側,書商將幾側書攤開供他們選擇,他身後的書架放著等待讀者挑選的新書。」
千年之前,無論是東方或西方書店,都是流動型的書攤或書商,千年之後,書店少了那樣的變動性,成為在地方深耕經營的一種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