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專屬孩子的角落 ──談台灣獨立兒童書店(7)

凱風卡瑪兒童書店

凱風,在詩經裡是南風溫暖滋育萬物,意為母親;卡瑪,在排灣族語裡是父親的意思,凱風卡瑪就是一對父母為孩子開的兒童書店。

二○○七年四月二日,是國際兒童讀日,也是經營者陳培瑜和丈夫選定開店的日子。六十六年次的陳培瑜,在二十九歲那年,剛從花蓮縣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先生,也辭掉工作來到花蓮進修,兩人因為喜愛花蓮,決定在此美崙區購屋定居。「我們夫妻兩人都愛看書,加上第一個孩子馬上要出生了,我們希望親自為孩子打造最好的閱讀環境氛圍。

自嘲「只會買書、讀書,完全不懂書店經營」的夫妻倆,開店前,先拜訪了新北市小小書房,又忙著找出版社,再找「多到爆」的經銷商接洽進書事宜,然後就這麼一頭栽入了書店業。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專屬孩子的角落 ──談台灣獨立兒童書店(6)

禮筑外文書店

創店於一九九八年的禮筑外文書店,是一家專業書籍進口商。如同店名,禮筑經營者洪瑞霞,並不將禮筑定位為兒童書店,而是「外文書店」;然而,也不能因其所進口的圖書多為英文書,就認為禮筑只是推動英語學習的書店。因為禮筑最終目的,是讓兒童從圖文中培養閱讀習慣,英文則是在閱讀過程中,同時進行學習。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專屬孩子的角落 ──談台灣獨立兒童書店(5)


我必須強調,在這系列文章中,或許讀不到深奧的學理分析、策略歸納,因為我寫的並不是一篇「獨立書店市場學」,而是「獨立書店巡禮記」。

我很喜歡獨立書店所呈現出來的城市風景,他們掌握的是一個時代的品味,獨立兒童書店更是誘人,無論家中是否有孩子,只要是愛書成癖的人,進入兒童書店,必然也會不捨離去。許多成人進入兒童書店,常只是為朋友、親戚或自己的孩子買童書作禮物,帶著這些不全然為己的目的,他還是能在兒童書店中找到許多驚喜,就在大量畫著獾、老鼠、龍、袋熊之間,或是飛翔的精靈、擔憂月亮不見了的松鼠等等圖書之間。

我接下來要介紹四家獨立兒童書店,經營者曾經是企業家、書店店員與新手媽媽,他們各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卻不約而同投身多數人認為辛苦、不會賺大錢、沒有前途的書店業,他們的夢想是什麼?現實生活和他們的夢想到底有何差距?他們遇到哪些難題?

藉由這些文章,記錄臺灣獨立兒童書店最動人的一面、最辛苦的血淚,還有最燦爛的心血結晶,這是給他們最悅耳動聽的掌聲。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專屬孩子的角落 ──談台灣獨立兒童書店(4)

其實一直到這篇才開始談獨立兒童書店。

延續前一篇所說的台灣書店發展歷程,我們知道一九八二年金石堂出現後,開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連鎖書店型態,然後在一九八九年,第一家誠品書店開幕,獨特的人文書店氣質、接近百貨服務業的品質,讓逛書店一時間蔚為風潮。在此同時,獨立兒童書店又是如何發展?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專屬孩子的角落 ──談台灣獨立兒童書店(3)


好,我們先來定義何謂獨立書店?

二○一二年七月,文化部舉辦多場「文化國是論壇」,其中第二場次以「我街角的書店哪裡去了」為題,選在新北市永和區的知名獨立書店小小書房開講。當日文化部長龍應台對獨立書店多有讚揚,將其比喻為知識策展人,展覽好書與思想;並將其喻為社區情感的樞紐、城市文化的具體指標。龍應台也建議將獨立書店視為文創產業的一環,使其可適用「文創法」,由政府資源補助書店經營。[1]

無論官方補助與創業資金是否真為獨立書店的解藥良方,在這裡我們必須先分清楚:街角書店並非我所言的獨立書店,儘管兩者都是小型店面,經營模式與內容卻截然不同。街角書店為大眾取向,賣的是廣受歡迎的暢銷書、漫畫,甚至兼賣文具,與社區生活緊密相連,過去在台灣幾乎每個中小學旁都有一家這樣的傳統社區型書店。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專屬孩子的角落 ──談台灣獨立兒童書店(2)

這一篇從書店起源開始談起。

書店的起源是極有意思的。在Lewis Buzbee所著的《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中,提到西方和中國從中世紀開始的書店業務:

幾乎所有的書商都有一個箱子,放著這個行業所必備的基本工具:墨水筆和沾水筆。大多數書商都受雇抄寫圖書,這種書店業務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實際上每個書店同時也是一個繕寫店,無論是法律或商業文書,還是傳遞消息或思念遠方親朋好友的信函,在繕寫店還可以租賃文具和購買紙張。從一開始就是書店組成部分的繕寫業務,很可能幫助確立了書店的閒散氣氛—坐下來慢慢寫一封信。

這樣的書攤陳設非常簡單,一個書商,筆墨紙張,還有一些價格標價誘人的書籍攤在地毯上,他也可以是一輛推車,可以走街串巷,從這個城鎮走到那個城鎮。當買賣相對固定時,其中的一些推車會找到一個固定的地點,在街邊的廊下或教堂的門廊下,借助側面或後面的牆壁建一個櫃檯。書攤的固定,形成了一個我們稱之為書店的封閉場所。或許書商變得富裕,就可以雇上一、兩個伙計。書店,一個可以進入和瀏覽的空間,就是從一個簡單的攤物如是演變而來。[1]

Lewis Buzbee筆下,中國的書店起源,也同樣富有故事性:

「中國的書商從公元一世紀就開始使用紙張,六世紀開始使用雕版印刷,通做這些革新,他們製作出的書籍遠比以前便宜和輕巧。於是書商可以揹著書籍走街串巷,我們可以在中國看到最早的有關書販挨家挨戶推銷的繪畫。

現存書商形象出現在公元九世紀的一幅中國畫中,鋪著瓦的屋頂下,店主站在櫃檯後方招呼生意,兩位婦女站在櫃檯向著商場的一側,書商將幾側書攤開供他們選擇,他身後的書架放著等待讀者挑選的新書。[2]

千年之前,無論是東方或西方書店,都是流動型的書攤或書商,千年之後,書店少了那樣的變動性,成為在地方深耕經營的一種產業。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專屬孩子的角落 ──談台灣獨立兒童書店(1)

一九九八年美國華納影片公司發行的「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中,女主角Kathleen所經營的獨立兒童書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將精巧溫馨的兒童書店帶入了我的生活中,閉上眼睛,我能在腦海裡中重溫那間小書店的每一個角落:推開門時能聽到清脆鈴鐺作響、低矮的木櫃、小巧厚實的小桌子和小椅子,還有正在店內角落說故事的Kathleen,吸引了滿屋子孩子與成人的目光。

而電影中,書店結束營業的一幕,店外張貼的海報寫著「Closing This Week: All Stock 40% off.」滿店的客人,忙著搶購出清的折扣書和可以帶走的桌椅,某位客人說:「我們應該去炸掉福斯書店。」(電影中的大型連鎖書店)Kathleen卻只是感嘆的說:「那不是他們的錯,事實上,只是這個世界變了。」

正因為知道消費者仍有買書、看書的需求,卻眼睜睜看著社會購書習慣的改變,讓獨立經營的書店無法支撐,這正是Kathleen的遺憾。

今日距離「電子情書」背景年代一九九八年,已相隔十五年,然而當時看電影的我們,並沒有想像到幾年後的台灣,也會面臨身邊獨立兒童書店急速消失的狀況。威脅獨立書店生存的強敵,除了大型連鎖書店,還增加了網路書店,以及蓄勢待發的電子書的風潮。看來紙本書與實體書店逐漸式微,是不可逆的歷史發展之路,那麼經營一家獨立兒童書店,看來似乎真的落伍又不明智,這些書店經營者是否就像是唐吉柯德,滿懷希望的追逐風車,與惡劣的經營環境對抗呢?